Serial Experiments Lain: 一系列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实验(下)

きおくにないことわ、なかったこと。

きおくなんて、ただのきろく。

きろくなんて、かきかえて、しまえばいい。

——れいん,Serial Experiments Lain

注意 本文涉及剧透和大量的个人理解。

玲音的存在性

玲音的身世

一直观看到最后几集的观众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学生的玲音的家庭完完全全是伪造出来的,是一层伪装。这层伪装从第一集开始就一直误导着玲音和观众,让我们以为玲音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普通的人类。但实际上,玲音并不是人,至少一开始不是。如玲音自己所说,人的肉体与精神,与计算机与软件进程是对应关系。玲音一开始只存在于Wired世界,而她的肉体是被制造出来的容器,承载玲音的精神,或者说进程。有人认为,第一集中玲音在电车上听到的窃窃私语,以及上课时指尖发散的烟雾,都是她刚刚进入肉体不稳定的证明。

玲音的身份

玲音表记法[1](汉化&嵌字by Cerallin)。从左到右依次为偷窥狂、Wired世界的人格、内向的中学二年级学生、作为神明的玲音,以及PS版游戏的看板娘。
1: 玲音表记法[1](汉化&嵌字by Cerallin)。从左到右依次为偷窥狂、Wired世界的人格、内向的中学二年级学生、作为神明的玲音,以及PS版游戏的看板娘。

1展示了玲音的5种人格,其中右一是游戏中的人格,未在动画中出现,在此不做讨论。实际上,我们不需要拘泥于严谨的心理学或是精神分析对玲音的人格和精神状态进行分析。作为艺术作品,Lain中玲音的各种人格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一定非要是人格分裂。接下来我将以身份而非人格称呼她们。

首先是左边的三个:玲音自己一开始也没有察觉到的偷窥狂人格、Wired世界的人格以及现实中的人格,对应的是弗洛伊德的三个我:本我、超我和自我。

剧中,玲音对于自己偷窥狂的身份一开始并不知情。随着剧情的发展,玲音得知自己真的是偷窥狂并且是谣言的制造源头的时候,想要亲手掐死这个“龌龊的自己”。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她意识到了这个身份的自己的丑恶,但并不否认其与自身的统一性。

Wired世界的玲音是玲音的超我,她自信、强大、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对自己看不惯的事情嗤之以鼻,以阵营九宫格来说的话或许属于守序善良。

现实中的玲音则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有时,玲音会在超我的驱动下行事,例如在橘综研被逼问和在Wired世界中冲浪时,超我人格占主导;有时,玲音也会满足自身最原始的欲望,例如删除修改了学校其他所有人的记忆,但唯独保留了挚友艾丽丝的记忆,这毫无疑问是出于私心。

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这三个身份也有其互联网角度的含义。

首先是跟踪狂。第8集中英利说,“这些人都是你呀。你和我一样,遍布于网络世界。”同时,一排排的酷似玲音的木偶脑袋安装在衣着各式各样的人的身上,说明人类通过玲音来连接到互联网。有评论家[2]认为,这些玲音的复制品不应该被解释为单个碎片身份的不完整碎片,而是可以解释为她在噪音世界中接收到的扭曲图像。

如果要从通信工程领域中选取一个名词实现相同的功能,那么这个词应当是“协议”,是人类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的协议。既然每个人连接网络交换信息都需要玲音的参与,那么,不论玲音自身是否愿意偷窥,所有的信息都会以玲音为媒介传播。

在现实世界中,各个电子设备之间交换数据时,信息被途中多个交换设备处理和分发。在信息交换的角度,这些设备组成了一条信道;而如果想要强调信息传播的物理介质,也可以说是一条链路。在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网络拓扑中,任何设备既可以是发送信息的源头,也可以是交换信息的媒介。而跟踪狂的Lain,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是全世界所有电子设备的一种抽象属性的集合,这个抽象的属性代表了电子设备作为信息交换媒介的能力。

然后是Wired世界中的玲音和神明的玲音。在上面有关玲音身世的部分已经提到,玲音是人造的产物,但玲音的诞生时间却早于其进入Wired世界的时间。玲音是全体人类(甚至地球上全部生物)的集体潜意识,被橘综研修改后变成了Wired网络的神明,只不过,她的神性是本征的,而不是人类赋予的。(当然,此处的神明并不是指宗教的神明,而是指互联网的神明。详细的区别将在后面的章节讨论。)从本剧一开始,观众们和玲音就频频发现有别人认识但自己不知道的玲音出现,并且总是在Cyberia酒吧里。实际上,Cyberia酒吧里的玲音是Knights制造出来的。 Knights利用玲音做一系列不为人知的实验,其中一定包括对人的记忆的改造和利用玲音监听的情况。

最后是现实世界的玲音。现实中的玲音本来内向、不善言辞。但是经常也会脱离给人内向的印象,比如对黑客技术展示出兴趣的时候,以及安装了Psyche模块之后突然变得开朗的时候。在英利看来,现实中的玲音不过是肉体,是承载灵魂,或者说程序的、脆弱不堪的容器,是可以轻易抛弃的。但实际上,从第13集玲音自问自答的思辨来看,肉体的玲音才是所有身份中权限最高的。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赛博飞升的否定态度:记忆不仅仅是记录,肉体也不仅仅是容器。从互联网上汲取的整理好的简要的知识,终究比不上屏幕外的生活中的一次体验。

当今时代,听惯了数字音乐的各位,是否注意过插拔有线耳机时,与Lain中经常出现的声音一样的,模拟信号噪音呢?

互联网的神明

到动画后期,玲音与英利之间的对决升格为主要矛盾。二人斗争的焦点,就是所谓“神明的权限”,或者说,英利想要取代玲音,获得对Wired的完全掌握。那么,互联网的神明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互联网。在Lain的世界中,Wired可以连接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类,以及人类与人类。 Wired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或者说取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一开始,人类以终端为媒介连接到Wired,协议7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直接连接Wired而不通过终端,也就实现了人类与人类的直接连接。机器与人类的连接是协议升级过程中的中间形态。

其次是神明的含义。英利指出,神明是无处不在的。前文提到,玲音的本我代表所有电子设备作为信息交换媒介时体现的抽象属性,这也是玲音强大能力的来源。所以每当电子设备交换一次信息,就相当于玲音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以及行使了神明的力量。

Lain的部分哲学议题

记忆与记录

きおくにないことわ、なかったこと。
きおくなんて、ただのきろく。
きろくなんて、かきかえて、しまえばいい。

随着协议7的部署,玲音也进化成了神明。 Wired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玲音掌控着Wired世界的所有信息交换,进而掌握全人类存在的证明。玲音行使自己的能力,把全人类的记忆中有关自己的部分全部删除,唯独保留了艾丽丝的记忆。玲音本以为艾丽丝会因此而高兴,没想到艾丽丝央求她把自己的记忆也删除掉,不想只有自己保留着痛苦的回忆。

Lain的世界里,人的存在由存在记录证明。而人的存在记录,就保存在其他人的记忆里。

虚拟的真实

Wired与终端设备极大拓宽了人的视野,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将之看作是五感之外的抽象的“第六感”。只不过,从终端上获取的知识永远具有抽象的属性,这是与用五感接受的信息最明显的不同。

在剧情的中段,玲音沉溺于Wired世界,站在天台上思考人生时,反而认为Wired世界比起现实世界更加真实。或许,玲音认为从Wired获取信息密度更大,并以此作为比较两个世界真实性的判据。实际上,Wired虽然拓宽了获取信息的广度,似乎突破了现实的某种极限,但也是一种新的牢笼。

所谓的牢笼有两方面。一种是Wired存在本身弱化了人类与世界相连接的其他途径,人本可以用五感感受世界,现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却仅仅通过Wired感受世界,人认识世界的途径变得单一了。另一种是人需要通过终端连接Wired,而不能直接连接Wired,终端成为了更加自由地连接Wired的阻碍。

对于上述第一点,动画中并没有进行更深的探讨;对于第二点,则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升级Wired协议。第4集中玲音的父亲给出忠告,代表了剧中一方势力对Wired的态度:“Wired世界终究只是用来收发信息、相互交流的空间。切不可与现实世界相混淆。”但从始至终玲音都没有听取这个忠告。她始终认为,“两者的界限,并没有划分得那么明确。”

Lain中留白的问题

Lain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对于其中一些问题作者有着明示或者暗示出的立场。对于更多的情况,作者只是抛出一个问题,答案留由观众思考。 Lain的最后三集,并没有完全解决其他集数里提出的所有问题,但这不能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事实上,玲音的身份之谜以及她在Wired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力量本质几乎都被完全解释了。然而,更大的主题被故意留白:什么是“真实”?科技如何改变社会?科技如何影响人类的灵魂?[3]

科技对于人类的影响

沙林毒气事件使得日本社会对于科技的危害有了切骨的体会。不久之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日本社会对于互联网始终保持质疑的担忧的态度。而Lain将互联网深入现实可能造成的后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最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从剧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与最结局体现了作者对于科技的态度。

橘综研代表了政府,要对Wired施加监控。 Knights是无政府主义黑客团体,利用Wired和玲音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个人势的英利,则想要利用Wired和玲音成神。最终,Knights集体被暗杀、英利的神性被证伪并被打败。作者借玲音表达了态度:互联网世界和现实世界终将交织在一起,但是不应该作恶。正如2000年初,谷歌公司将“不作恶”(Don't be evil)作为公司的座右铭并添加到了行为准则之中(虽然2015年谷歌因为删除该句而引起一阵风波)。

Cyberia是剧中的一处酒吧,是少年少女消遣的去处,代表着自由、时髦、新潮、先进。其名来源于Douglas Rushkoff所著同名小说,同时Cyberia也是1994年世界上第一家网吧的名字[4]。在本作中,Cyberia是充满着DJ音乐、迪斯科球灯光和舞池中狂欢的年轻人。新奇又开放,正如现实中互联网初生时网上冲浪可以见到的景象。然而,掩藏在流行文化背后的,是互联网野蛮生长缺少监管的潜在危害。少年少女们无所顾忌地进出酒吧却无人监管,隐喻未成年人可以接触到互联网上的驳杂信息却无人监管的情况。

互联网时代的身份拓扑

正如1所表示的,玲音具有多种身份。互联网时代人的身份与前互联网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互联网世界的身份有很强的匿名性而且与现实世界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是隔离的,甚至是独立的。一个人可以有多个账号,如果把互联网账号看成一个人的身份,则身份之间不等价,但多种身份都指向一个人的存在。一个账号可以被转手,或者多人共享,他人很难察觉终端背后是否是相同的人。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与JavaScript的三位一体(笑)
2: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与JavaScript的三位一体(笑)

互联网账号的存在是不连续的,当一个账号发出消息,它的存在性就得到了短暂的体现;当一个账号陷入沉寂,没有人会知道他什么时候再次上线,可能是一分钟,可能是一天,也可能不再上线了。

Further more

Lain中的克苏鲁元素

Serial Experiments Lain的游戏企划其实比动画要早,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动画先行播放,而游戏随后发布。 Lain的游戏剧情比动画更加黑暗,剧情与动画也有诸多出入。我认为,动画与游戏如此不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动画的剧本作者,小中千昭。

小中千昭在剧本里夹带了一定量的私货:克苏鲁元素以及一位名叫艾丽丝的观察员。小中千昭酷爱克苏鲁,在Lain以及后续参与的作品例如数码宝贝3驯兽师之王以及迪迦奥特曼里,都加入了一定量的克苏鲁神话名词、不可名状的怪物以及san值归零发狂的普通人(调查员)。

Lain中,最富有克苏鲁色彩的,就是第12集中成神的玲音与英利的对决,代表普通人类的艾丽丝不能目睹英利的全貌,面对一只若隐若现的手和突然聚集在一起的显示器和电线,毫不意外地发狂然后被玲音删除了记忆。

顺便一提,小中千昭的作品里总是有一位名为艾丽丝的角色。从ありす in Cyberland的主人公爱丽丝,到Lain中的瑞城艾莉丝,再到Tamers中的加藤树莉(以Lain中的艾莉丝为原型,并且名字借自艾丽丝的闺蜜)。

数码宝贝3驯兽师之王

《数码宝贝3驯兽师之王》(Digimon Tamers,以下简称Tamers)于20014月开播,系列构成与Lain相同,均由小中千昭担任。

Tamers具有Lain相似的世界观和设定,很多方面只是把Lain中的元素重组并转化为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

Tamers充分展现出人类对于科技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是认为科技改善生活的积极乐观;另一方面是科技威力远超发明者想象而失控的恐怖。 Tamers中古乐兽是掌控所有数码兽进化的程序,但在数码侏儒的帮助下被转化成了一只数码兽,并且对于自己作为数码兽的自我认识坚信不疑。 Lain中,主角玲音被反派boss英利政宗称为具有了肉体的计算机程序,其肉体是橘综研(剧中规模超然的科技公司)研发的人造人。 Tamers中一开始的剧情矛盾是数码兽相继出现在了现实世界,将近结局时提到,数码兽的肉体是通过高科技技术合成蛋白质实现的。

Tamers里,数码兽虽然由人类创造,但又供奉起同为数码兽的神明。作为神明的青龙兽产生了将数码生命原理变成数码兽的愿望,却是数码侏儒实现了他的愿望,使得古乐兽得以诞生。 Lain中,英利始终坚信自己是Wired世界的神明,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神权是由谁赋予的。因此,在两部作品中,都出现了自封神明但最终被证伪的角色。

Lain中,Wired世界是可以直接影响现实世界的。一个贯穿全篇的隐喻是,阳光下阴影的面积代表了Wired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程度。而在Tamers里,贯通各个章节的主线就是调查研究数码世界对现实世界的侵蚀和影响。

在对网络世界的态度上,两部作品也展现出了一致的态度。 Lain中提到,Wired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上层目录,Wired世界和现实世界是相互纠缠的、等价的,Lain最终消除了世界上所有人关于自己的记忆,使Wired世界不再干扰现实世界。 Tamers的结局,数码兽最终都不得不回到数码世界中去。作者借剧中“大人”之口传达道,数码兽如果始终存在于现实世界,迟早会变成最终boss那样的怪物。

人物设定上,Tamers中的配角加藤树莉还继承了Lain中加藤树莉的名字和瑞城爱丽丝的经历和声优,是同时担任两部作品系列构成的小中千昭的个人愿望,“希望这个角色最终能够获得幸福”。

结论

毫无疑问,Lain是一部cult片:与主流思想格格不入,但一小撮爱好者却对其推崇备至。正如剧中玲音对洋娃娃自言自语所说,“一个人只能认知他知道的事情”,人的认知不能超过他的认知边界。

对于Lain的欣赏也是如此。

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时候,我看了一些我认同的观点,也看到了许多不认同的观点。有些想法我会认为其构思精妙,但这不意味着我习得了他的思考,而只是碰巧和他有相同的想法罢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对Lain的解读注定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关注剧中玲音的精神状态,或许会始终注意整个片子里阴郁的氛围;如果他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理解非常深入,或许会始终审视其中科幻的部分是否合理。

作者的想法,和观众的审美理解注定不会完全相同。在看到BD附带的动画脚本内容之前,我没有意识到玲音名字的汉字和假名写法代指不同的人格这件事。在看了PS版游戏说明书之前,我也不知道游戏和动画的内核究竟有什么不同。

Lain诞生于互联网起步期,它的部分内容超出了所处的时代,有些内容却也受时代所限。在互联网诞生的初期,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展望是期望用它构建起人与人的连接,基于SMTP协议的邮件分发以及基于FTP等协议的文件分享。

在物联网仰卧起坐,元宇宙贩卖概念的今天,互联网接下来连接什么、如何连接,都还没有定论。

Fin.

参考文献

[1]
シオドア, “Club cyberia: Serial experiments lain20周年企画イベント,” 201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328081740/https://mousou0322.wixsite.com/club-cyberia/contents
[2]
C. Jackson, “Topologies of identity in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Mechademia, vol. 7, no. 1, pp. 191–201, 2012.
[3]
M. Poirier, “Amime review: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200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26092828/http://www.ex.org/5.2/25-anime_followup_lain.html
[4]
A. Escobar, D. Hess, I. Licha, W. Sibley, M. Strathern, and J. Sutz, “Welcome to cyberia: Notes on the anthropology of cyberculture,”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 35, no. 3, pp. 211–231, 1994.
0条搜索结果。